2024年6月11日,我們的生活因一個意外的診斷而改變。
在這場與淋巴癌的戰鬥中,我們不僅見證了父親的勇氣與堅毅💪,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家」🏠的力量與重要。而這一切能夠順利度過,最重要的功臣是媽媽——她用無微不至的細心,照料著爸爸的三餐與生活中的每個細節。
媽媽的堅強與愛❤️,成了這段艱難時光中我們全家的支柱。她不僅是爸爸的守護者,更是我們每個人的精神力量。
媽媽展現了堅強與無私的愛,陪伴在爸爸身邊,成為他最大的支柱。這樣的互相扶持,正是「患難見真情」的夫妻真情畫面,深深觸動人心。
爸爸是一個極為能忍痛的人。每當他身體不適時,總有自己的處理方式。然而,當他選擇告訴我們問題時,通常狀況已經不容忽視。
2024年5月的一天,他主動打電話給我姊夫,請他回家一趟。見面後,爸爸說他的脖子左後方摸到一顆異物,讓姊夫拍了照片並分享在家族群組中。第二天,爸爸便前往家附近的耳鼻喉科診所就診。醫生察覺情況不對勁,立刻開了轉診單,建議到亞東醫院進行更詳細的檢查。
接下來是一連串的檢查過程。亞東醫院的廖立人醫師對凸出異物的性質無法立即確定,進而安排了侵入性內視鏡進行切片檢查。檢查報告顯示無異常,但讓人意外的是,切片後爸爸的脖子腫得更加嚴重,甚至連轉頭都變得困難,且伴隨頭部劇烈疼痛。
6月3日因疼痛臨時回到亞東醫院就診,黃醫生僅能給予止痛藥,但疼痛並未因此緩解。6月4日才是回診廖醫生的診,我懇求醫生讓爸爸住院進一步檢查。醫生卻表示,沒有明確的病因無法安排住院,並坦言情況可能是淋巴癌。然而,確診仍需進一步的切片化驗,並需等待報告出爐。
切片完成後,我們帶著忐忑的心情回家等待。正值端午節假期,醫院人員也不確定報告能否在6月11日回診前完成。那段時間,焦慮與無助充斥著我們全家。然而,我們深知必須攜手面對,為爸爸爭取每一分希望。
6月4日,爸爸進行了切片手術,並將樣本送去化驗。手術留下了一道約8到9公分長的傷口,令人擔憂又心疼。
一踏入診間,醫生遺憾地告訴我們,報告還沒下來。我焦急地詢問:「那該怎麼辦?爸爸現在頭痛得厲害,又無法安排住院。」醫生請我留下聯絡方式,表示一旦收到報告會立刻通知。無奈之下,我們只能再次回家等待。
正當我們準備離開醫院時,哥哥突然來電,急切地說:「趕快回診間,醫生說報告出來了!」我們立即轉身回診,敲門進入診間,護士讓我們稍作等候。那一刻,我的心跳加速,緊張不已。當醫生打開檢驗報告時,他只說了一句:「快快快……聯絡血腫科!」這短短幾個字讓我的心瞬間揪緊。
耳鼻喉科的廖醫生告訴我們,爸爸確診為「淋巴癌」。他隨即幫我們聯絡血液腫瘤科的余垣斌醫師,安排下一步的治療計劃,並請我們前往血腫科與余醫師討論後續處理方式。 [ 在台灣罹患「非何杰金氏淋巴癌」者,多於「何杰金氏淋巴癌」。 ]
這一天,我和媽媽陪著爸爸在醫院度過漫長的等待時光。第一次看到爸爸因疼痛閉上眼、顯得如此痛苦的模樣,我們內心充滿不安與害怕,甚至擔心他會因痛楚而失去呼吸。我整個上午都緊盯著他,確認他是否還在呼吸。
血液腫瘤科的醫師耐心地向我們解釋病情,並安慰我們:「只要進行化療和標靶治療,脖子的腫瘤會消腫,問題不大,不用太擔心。」他的這番話讓我們稍稍鬆了一口氣。雖然早有心理準備,但當「淋巴癌」這三個字真正從醫生口中說出時,還是讓人感到一陣恐懼與無助。
當天下午,我們也開始進入下一個治療階段的準備工作:安排時間人工血管的手術。一般外科醫師定於6月14日為爸爸進行人工血管植入,並在住院櫃台排病房,隨時準備開始化療與標靶治療。此外,余醫師也有安排了6月17日進行正子攝影,以進一步確認病情。
這一天,我們的生活被重新定義。雖然未來的路充滿未知,但余醫師的安慰與治療計劃給了我們希望,也讓我們決心攜手面對接下來的每一步。
爸爸痛到連坐在椅子上等候看診時,都顯得非常痛苦,整個人看起來非常虛弱,讓人心疼不已。
6月14日傍晚,我們接到醫院的電話,通知已經有單人病房,並要求我們在當天晚上8點前完成入住。哥哥先去醫院處理住院手續,我則留在家幫爸爸準備住院所需的換洗衣物和日常用品。從這天起,我和哥哥以默契的分工,展開了對爸爸治療生活的全力支持。
媽媽清晨早起,為爸爸準備營養均衡的早餐,我在早上9點到醫院接手照顧,與媽媽會合;晚上9點則由哥哥接班,陪伴爸爸度過夜晚。這樣的輪班方式,讓我們能更有條理地共同面對這一周的住院化療和標靶治療過程。
儘管順利入院,但6月14日是星期五,接下來的週末兩天並沒有主治醫生看診,只有住院醫生可以協助治療。幸運的是,住院醫生非常盡心盡力,儘管我們知道週末的資源有限,他依然儘可能協助爸爸的需要。當我們告知爸爸疼痛難忍時,他安排了止痛針,但止痛效果僅能暫時緩解,疼痛很快又會捲土重來。
為了幫助爸爸舒緩不適,我買了一個冰敷袋,不斷換冰塊為他冰敷,盡可能減輕他的疼痛感。雖然無法完全消除他的痛楚,但這微小的努力至少能稍微舒緩他的狀態。看著爸爸稍微平靜下來,我們也感到一絲安慰。
經歷了漫長又艱難的週末,我們終於熬到了6月17日早晨。這一天,我們期待已久的正子攝影終於開始,這是診斷和治療的重要一步。儘管未來仍有未知,但這一步的完成,讓我們感到自己離戰勝病魔又更近了一些。
入院前,他仍心繫未竟的事情,不忘在電話中交代,但從他的神情可以看出,頭痛讓他相當難受。
2024年6月17日:正式開始淋巴癌的治療
在完成正子攝影大約兩小時後,主治醫生余醫生來到病房,與我們討論爸爸的治療計劃。他告訴我們,淋巴癌的標準治療是化療、標靶以及類固醇治療,這些療程都有政府補助,因此不用擔心費用問題。余醫生立刻為爸爸安排治療,並詳細說明接下來的步驟。當我詢問爸爸的病情分期時,余醫生表示,他目前僅看到部分檢驗報告,因此無法確定是第幾期。但他也強調,無論病情分期如何,治療方案都是相同的。因為爸爸年紀較大,第一次治療的速度會放慢,以減少對身體的負擔,整個療程的初次施打需要5天完成。
6月17日,爸爸開始了淋巴癌的化療與標靶治療。同一天,他被診斷為第四期,但家人沒有失去希望。醫生提到這種病的治癒機率高達70%以上,提醒我們不要放棄,只要努力治療,就有很大的機會戰勝病魔。
治療計劃與用藥細節
6月17日:標靶治療
標靶藥物 Rituximab(利妥昔單抗,商品名:莫須瘤R),注射過程非常緩慢,花了約6小時完成。
6月18日:化療開始
化療藥物包括:1.阿黴素(Doxorubicin,商品名:Adriamycin),俗稱「小紅莓」、「紅色魔鬼」。
2.文克斯汀(Vincristine Sulfate),常用於多種癌症的化療藥物。化療施打大約1.5小時完成。
6月17日-6月21日:
類固醇治療類固醇藥物 Prednisolone(潑尼松隆,商品名:康速龍錠),在這五天內每天施打,協助減輕治療帶來的副作用。
首次治療的過程雖然漫長,但對我們來說是邁向希望的第一步。標靶治療的時間特別長,讓我們深刻體會到這場戰鬥需要的不只是藥物,更需要耐心與信心。化療的藥物名字聽起來有些可怕,特別是「紅色魔鬼」這樣的別名,讓我們既忐忑又心疼爸爸,但醫生與護理師的耐心解說讓我們對這些藥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增添了信心。
護理師非常耐心地向我們解釋了藥物的治療過程以及可能出現的副作用,並提醒我們要密切觀察爸爸在化療中的身體狀態。這份細心與專業讓我們在面對治療時多了一份安心,也更加明白如何支持爸爸度過這段艱難的時光。
第一次化療,爸爸的狀態讓我們很驚喜。他不僅食慾極佳,睡眠也很穩定,雖然有些疼痛,但在化療當天,我們就已經看到了腫瘤微微消腫的跡象,真是不可思議!每天看著腫瘤一點一點地縮小,我們的信心也越來越足,心中充滿感恩——感謝醫生的醫術,感謝政府的補助,讓我們省下了許多經濟壓力。
6月18日,醫生開具了診斷證明並幫我們申請了重大傷病補助。當我把診斷證明傳到家族群組時,才注意到診斷結果是:「C8330未明示部位之瀰漫性巨大B細胞淋巴癌,第四期。」那一刻,我們三兄妹(我、哥哥和姐姐)不由得心頭一震,頭皮發麻。然而,我們很快達成共識——不讓爸媽知道真實病情,避免媽媽擔憂。我們一致決定隱瞞,專注於全力照顧爸爸的治療與生活。
我們從這篇影片認識余醫生與這個病 介紹的影片可以點這裡觀看
取自 資料/余垣斌醫師
第一次化療的5天治療後,6月21日出院時,爸爸的脖子明顯消腫,甚至可以自如地轉動了,讓我們感到一絲安慰。
第2次化療仍是住院治療,但到第3次時,由於等不到病房,我們擔心會耽誤療程(每3周一次,計劃6至8次療程)。8月6日爸爸有其他科回診時,我趁機去詢問血腫科的余醫生。多虧他的細心與醫德,當天立即安排門診化療+標靶治療,並指示後續4天服用類固醇,治療進展順利。
到第5次化療後,醫生安排了斷層掃描(CT),於9月26日檢查後的結果顯示,癌細胞已大幅減少,治療成效顯著。醫生建議後續第7、8次僅需進行標靶治療。隨著標靶療程的完成,我們預計明年1月進行正子攝影檢查,確定是否可以結束治療。12月17日即將迎來最後一次標靶療程,我們的期待與希望越來越強烈。
這一路走來非常不容易,除了癌症,爸爸還需接受心臟科、泌尿科、胸腔內科等多科診治,甚至最近還要看皮膚科。我和哥哥緊密合作,他負責接送,我陪診與監督用藥。媽媽則全心全意為爸爸準備營養餐,讓他的體力得到最大補充。我們一家人之間有著默契與分工,雖然辛苦,但卻從未抱怨。
我們的唯一心願就是爸爸能恢復健康,繼續陪伴著我們的生活。這段過程雖艱辛,但更讓我們感受到彼此的愛與支持。一家人的努力,讓我們更堅定,相信我們一定能迎來幸福的結局!
6月21日,經過五天的治療,爸爸終於可以出院了!令人欣慰的是,他脖子明顯消腫了許多,現在已經可以自如地轉動,這樣的進展讓全家人都感到無比振奮與鼓舞。看到他的狀況逐漸好轉,真的充滿了希望!
第一次化療後,爸爸回診余醫生時,整個人精神好多了,走路也輕鬆了不少。他疼愛的小孫子也特地陪著一起前往醫院的路,小小的他還貼心地為阿公「呼呼」,試著減輕他的不適。祖孫間那份深厚的情誼流露在每一個小動作中,讓人看了倍感溫暖與感動。
8月6日,爸爸開始了第三次化療,這次改為門診治療。亞東醫院的門診化療規劃得非常舒適,對癌友們的關懷更是無微不至。同時也深深感受到護理人員的辛勞,他們細心照顧每一位癌友,帶來的不僅是專業的照護,更是滿滿的溫暖與支持,令人由衷感激。
面對癌症,雖然沒有人願意經歷這樣的挑戰,但如果真的發生了,我想與其悲觀,不如正面迎接,做該做的事情,全力以赴地去陪伴與支持罹癌的家人。我常告訴自己,人生最重要的是做讓自己無悔的選擇,不管結果如何,至少努力過,就不會留下遺憾。
當然,作為人類,我們有情感,有期盼,所有的付出,都希望能換來好的回饋。這種期待,是我們心中最深的祈願。這段旅程讓我深刻體會到,親情的價值和身體健康的無價。爸爸罹癌的這件事,彷彿是一門老天爺為我們一家安排的功課。雖然艱難,但我們一家人同心協力,一步步地學習與完成。
除了感謝父母和兄姊的支持,我也特別感激我的老公Ho。他在背後默默支持著我,讓我能心無旁騖地回家協助爸爸,陪伴家人,這份無聲的付出,是我最堅強的後盾。
這段經歷教會了我許多:珍惜眼前人、重視健康,以及如何在困難中找到力量與希望。我相信,無論結果如何,這份親情與愛的力量,早已是我們最大的收穫。
從6月3日回到娘家的那一刻開始,我便全心全意陪伴爸爸,走過這6到7個月的抗癌旅程。這是一段漫長而艱辛的過程,也是一段充滿愛與堅強的時光。我把這段路的每一個重要瞬間都寫了下來,感謝願意花時間看完的你們,因為每一個字都承載著我們一家人共同努力的心情。
這段經歷不僅讓我學會了如何與困難共處,更深刻體會到親情的可貴與健康的重要。雖然路途上有眼淚、有疲憊,但也有許多溫暖的時刻,尤其是看到爸爸逐漸恢復健康時,那種欣慰與希望,真的是無可替代的。
此外,這次的經歷也讓我更加堅定地想要透過部落格**「Wei Ho 夫婦 享生活」**,分享自己的故事與體會。我希望我的文字不僅是記錄,更能成為陪伴他人的力量,無論是面對困境,還是追求生活中的美好。
未來,我會繼續努力,把這個部落格做得更好,實現它的初衷和目標——傳遞生活中的溫暖與力量。謝謝所有的支持,感謝你們願意陪我一起前行!